中文站

叮!您的互联网App隐私保护协议将迎来更新!

2025年2月1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2025年5月1日起,该《办法》将正式施行。

数字化时代下的个人信息保护是国家重点关注对象。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框架已逐步完善。然而,如何将这些法律要求落地实施,一直是企业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如今,距离《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还剩近一个月时间,网易易盾专家团队将就该《办法》进行解读并提供相关建议。

《办法》十问十答应该做什么?需要怎么做?

《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作为一份新出台的政策规定,在执行与落实前,更加重要的是对《办法》精神的理解与领会。合规审计是监督机制,同时也是一种风险发现工具。网易易盾安全专家以问答形式,聚焦企业合规落地视角,以期为企业全面理解、开展个保审计提供参考

1. 《办法》是什么?

答: 《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制定的一部行政法规,于2025年2月14日审议通过,并将于202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它主要规范企业或组织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如何开展合规审计,目的是确保这些活动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要求,保护公民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2. 为什么要出台《办法》?

答: 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滥用事件频发,比如非法买卖用户数据、未经同意推送广告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办法》的出台是为了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要求,通过强制或自愿的审计机制,监督企业是否合法合规地收集、使用、存储和删除个人信息,减少隐私侵犯风险,提升数据保护水平。

3. 哪些企业需要遵守《办法》?

答: 所有处理个人信息的组织(包括企业、政府机构等)都需要遵守,但特别强调了两类重点对象:一是处理超过100万人个人信息的组织,需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合规审计;二是处理超过1000万人个人信息的组织,需每年至少审计一次。这类企业往往是互联网平台、电商、金融机构等数据密集型行业。

4. 什么是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

答: 合规审计是指对企业处理个人信息的全流程进行检查,包括数据收集是否经过用户同意、使用是否符合告知目的、存储是否安全、删除是否及时等。审计的目标是发现问题、整改漏洞,确保企业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比如不得过度收集信息、不得未经授权跨境传输数据等。

5. 企业自己能做审计吗?

答: 可以,企业可以自行组织内部审计,比如由法务或技术团队检查数据处理流程是否合规,也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或数据安全公司)进行审计。不过,如果处理1000万人以上信息的企业被网信部门要求开展审计,就必须由外部机构完成,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6. 不做审计会有什么后果?

答: 如果企业未按规定开展审计,网信部门有权责令其整改,甚至强制要求进行审计。如果发现严重违法行为,比如大规模泄露用户信息,可能面临《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罚款(最高可达5000万元或上一年度营业额的5%)、暂停业务等处罚,还可能损害企业声誉。

7. 《办法》对跨境数据有什么要求?

答: 对于涉及数据出境的企业(如跨国电商、云服务提供商),《办法》要求审计跨境数据传输的合规性。具体包括:是否取得用户明确同意、是否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的安全评估、是否签订符合规定的数据出境合同等。这是为了防止个人信息在国际流动中被滥用或泄露,保障国家数据安全。

8. 用户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答: 对普通用户来说,《办法》让企业不敢随意乱用个人信息,比如未经同意发送广告、偷偷出售数据等会减少。审计机制还能督促企业提升数据安全措施,比如加密存储、及时删除无用数据,降低信息泄露风险。用户隐私更有保障,数字生活的安全性也会提升。

9. 《办法》什么时候开始执行?

答: 《办法》于202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此之前,企业有大约两个多月的过渡期来准备。国家网信办特意留出这段时间,让企业对照法规要求自查整改,避免施行后因不合规被处罚。

10. 企业现在该做什么?

答: 企业应立即行动:第一步,对照《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办法》,检查当前的数据收集、使用、存储等环节是否存在问题;第二步,建立内部审计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流程;第三步,如果处理信息量大或流程复杂,可联系专业机构协助审计;最后,在5月1日前完成首次自查,确保合规,避免后续风险。《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是中国数据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需投入资源确保合规,但也能借此提升管理水平和公众信任;对用户而言,这意味着个人信息将得到更严格的保护,隐私权益更有保障。2025年5月1日后,这将成为数字经济中的新常态。

保护用户隐私是品牌资产的战略投资

数字时代,手机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手机里的App收集了大量个人隐私数据。App能否持续保持安全合规水平,自然成为关切重点。

近期某热点隐私泄露事件,再次将数字时代网民个人隐私保护推入公众视野,引起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各个层面的关切与重视。

从用户视角出发,数字时代,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信息?

于是在法律法规层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等,国家、行业监管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政策日趋完善,执行力度日益严格。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需要如何才能确保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确保所有有关用户隐私信息相关的条款与操作合法合规呢?

使用某款移动应用App时,在注册成为用户之前,通常App都会要求用户先行阅读并确认同意《用户个人隐私保护协议》,且每当该《协议》更新后都需要在用户再次使用前弹窗通知确认。

随着国内移动应用生态的不断进步和完善,App、小程序等已经成为零售、娱乐、交通等多个行业获取新用户的重要窗口。在开发成本越来越低的今天,各类App、小程序的数量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

然而,在移动应用生态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开发者们往往过分追求开发效率,而忽略了对用户数据的保护。这种情况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用户数据隐私泄露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侵害了用户的权益,也给开发者们带来了严峻的合规挑战。

网易易盾隐私合规检测结合AI大模型技术后,在检测效率和检测点覆盖度上有了显著提升。在隐私合规融合AI检测能力1.0的基础上,网易易盾进一步深化利用AI技术,将检测结果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通过不断地“投喂”训练模型,将需要人工检测的场景转化为自动化检测模式。具体体现为以下能力:

一、基于检测数据的智能分析

通过将同一个检测模型生成的过程数据进行全方位比对,精准定位并告知数据异常点,提升排查效率。

二、提升智能自动化检测能力覆盖度

通过输入大量检测数据,构建更多动态自动化检测场景,最多可覆盖近80%检测内容。

三、智能识别隐私权限信息

通过训练NLP模型智能识别隐私政策中的敏感权限,提升检测准确率。

如此,网易易盾隐私检测2.0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性,将检测过程智能自动化能有效规避人工检测可能产生的测试盲点,同时在检测结果的产生和分析上具备了更全面的解释和数据支撑,可协助用户更加精准、快速定位隐私合规问题点。

在数字化时代,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企业若能严格遵守隐私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管理办法》,通过透明的数据处理和有效的保护措施,不仅能降低法律风险,还能树立“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反之,忽视隐私保护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滥用丑闻,直接损害品牌声誉,流失客户信任。因此,重视用户隐私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提升品牌竞争力和用户忠诚度的战略投资。